“疑难杂症”一词字面意思是指在辨证方面,一些疾病症状纷杂或罕见,病因病机复杂,导致辨证难明,诊断难定。治疗方面则可能出现无法治疗、疗效不佳或治疗无效的情况。在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中,都有对医家在面对这类疾病时的困惑、疗效不佳或预后不良的情形进行了描述,这些疾病通常被描述为“难治”、“难已”、“不可治”、“不治”、“死不治”、“逆证”、“死证”等。
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:
1、临床表现繁多纷杂、罕奇。患者身患多种疾病,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,或因个体差异,疾病特征表现各有不同,因而难以进行辨别、诊断与治疗。
2、病因病机错综复杂。临床患者并非如医书典籍中记载症状明显单一或较为典型,往往因病程漫长,多病同发,而常虚实互见、寒热错杂、外感内伤、表里同病、新病宿疾交织等。
3、证型难分难辨。患者症状纷杂,或病机复杂,或症状奇特、少见,证候疑惑,认识不清,犹豫不决,变化多端,诊断上难以定论。
4、临床治疗效果不佳,预后不良或无效。多因病程漫长,邪盛正衰,久治不愈,疗效不佳;或病情复杂,治疗难收预期效果,其预后不良;或诊断易定,辨证易明,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,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。
一、从痰辨证
中医认为,“怪病责之于痰”、“百病皆因痰作祟”,可见痰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。林佩琴在《类证治裁》中指出:“痰随气升降,遍及全身,如果在肺则引起咳嗽,在胃则引起呕吐,在心则引起心悸,在头则引起眩晕,在肾则引起寒冷,在胸部则引起痞塞,在胁部则引起胀痛,在肠道则引起腹泻,在经络则引起肿胀,在四肢则引起痹痛,病变多种多样。”古代医家对痰病痰证的症状体征描述,对临床观察、诊断、治疗疑难杂病起到了积极作用。这也证明了中医理论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。
二、从瘀辨证
李梴认为“血为百病之胎”,《普济方》指出“人之一身,不离乎气血,凡病经多日,治疗不愈,须当为之调血”,王清任则认为“气通血活何患不除”,唐容川在《血证论》中强调“一切不治之证,总由不善祛瘀之故”。这些论述表明,调血、祛瘀是治疗久病怪病的一种方法。临床实践证明,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症,常常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。即使在现代医学中出现的各种血管性疾病、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某些神经官能症、血液系统疾病、结缔组织疾病以及久病咳喘等疾病,即使在临床上不具备中医瘀血征象的规范特征,但瘀血形成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。因此,用活血化瘀法治疗,常常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“百药不如活血一方”。
三、从虚辨证
疑难杂症的病程常常漫长,久病导致身体虚弱,或经历多种治疗、药物治疗,邪气未去而正气已受损。因此,治疗疑难病症时通常需要以治疗身体虚弱为主。例如冠心病、肺心病、肝硬化、糖尿病等疾病,虽然可能伴有痰、瘀、或郁等症状,但实际上是正气已经亏损,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。因此,治疗时不能只关注症状而忽视人体本身的虚弱,否则将会功亏一篑。例如伤寒三阴经病变的治疗,强调的是“留人治病”,即强调扶正治疗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四、从郁辨证
对于那些困扰患者已久、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,情志抑郁往往是罪魁祸首。因此,治疗情感抑郁成为了调节疑难病症的重要方法。中医有句话说:“百病皆生于气”,只要调理好气血,让其畅通无阻,病痛自然会得到缓解。
五、从风辨证
风邪所致的疑难杂症可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。外风证指风邪侵犯人体后,因治疗不及时或误治,导致多种病症。内风证则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,其病机与病证有多种类型,如肝阳化风,表现为中风、半身不遂、震颤;热盛动风,表现为高热痉挛;血燥生风,表现为皮肤病中的干燥、瘙痒、脱屑;阴虚风动,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后遗肢体筋挛肉,手足蠕动,甚至瘛疭。
六、从毒辨证
《“虚瘀痰毒水”病机论·论毒》指出:“毒邪为病多为急重危候,其危害甚大,可损害脏腑,疾病的辨证治疗也十分困难。由于其发展迅速,辨证难度大;由于其危害巨大,治疗难以预测。”因此,治疗毒邪所致的疑难病症,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和临床经验的医生才能胜任。
七、无症可辨
在临床中,有时会出现一些理化检验指标异常但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情况。从传统的中医理论来看,这些情况属于“未病”阶段,辨证时缺乏足够的依据,导致治疗上难以下手。例如,高脂血症多在中老年期发生,与衰老有一定关系,可导致和加重动脉硬化、冠心病和脑梗死等多种疾病。这些检验指标的异常可以看作疾病的前奏,属于未显证或潜证。由于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脑梗死的共同病机为脾肾两虚、痰瘀内阻、脉络不畅或阻滞,推测高脂血症的病机为脾肾虚损、痰浊内生、血行涩滞、痰瘀互结。治疗方面应该健脾补肾固本,杜绝内生痰浊及浊血之源,另外还应该化痰活血以治其标,这样能够取得良效。
《灵枢·决气》称:“中焦受气取汁, 变化而赤是谓血。”所谓受“气”即饮食入胃, 经腐熟而化生之“营气”; 所谓取“汁”, 即饮食入胃, 经腐熟而化生之“津液”。营气与津液经脾之运化而至心, 再经心气的作用“变化而赤”成为血。此亦即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所谓:“食气入胃, 浊气归心, 淫精于脉。”血行脉中, 依赖于气的推动, 故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称:“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, 肺朝百脉…… ”倘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气虚、气滞, 则气不能率血运行, 以致津、血停滞。津血停滞则凝而为痰, 血液停滞则凝而成瘀, 形成痰瘀互结之证。
寒凝气滞:津血运行停滞, 变生痰瘀互结之证: 此所谓寒, 多由脏腑阳虚而阴胜所生之内寒。寒凝气滞, 气滞则不能率血运行于脉中, 津血停滞而变生痰瘀互结之证。
热令气壅:热灼津血, 津血运行涩滞而变生痰瘀互结之证。此所谓热, 多由脏腑阴虚而阳胜所生之内热, 或由气郁而化生热。热则能令气机壅塞, 更能灼伤津血, 气行不畅则津血涩滞; 津血被灼, 则运行迟滞, 以致津停滞而复生痰, 血停滞而生瘀, 痰瘀互结之证乃成。
气虚可导致津液和血液不能正常循环,出现痰瘀互结的症状。这种情况通常由于过度劳累、气虚或邪气入侵引起。气是血液运行的领袖,若气虚则无法顺畅地输送津液和血液,津液和血液会堆积在体内,引发痰瘀互结的症状。如果气滞,也会导致津液和血液不能正常循环,出现痰瘀互结的症状。
痰瘀互生:系指因病而先生痰, 痰入脉中阻滞血之运行而生瘀; 或因病而先生瘀, 瘀阻血中津液运行而生痰, 遂成痰瘀互结之证。
痰癖互结之诊法常以舌、脉诊为主, 其诊断也较为可靠。
痰之舌象, 多从舌苔反映。寒痰内聚, 舌苔呈白厚润滑; 痰浊内蕴, 舌苔呈白厚腐浊; 痰热内盛, 舌苔呈黄厚腻久润; 痰饮内停, 舌苔呈灰白而润;痰饮抑遏阳气, 舌苔呈腐腻。
瘀的舌象, 多从舌质反映。舌绛少苔而津润者, 多为血瘀; 舌绛紫而干枯少津, 是热盛伤津, 气血壅滞而生瘀;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, 为寒凝血瘀; 舌上有紫黯斑点, 即瘀斑瘀点, 为血瘀之征; 舌色或舌边透青者, 是内有瘀血。
痰之脉象, 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。瘀之脉象则以涩脉为主。而痰瘀互结之脉象则以痰、瘀之轻重而有别:痰胜于瘀者, 其脉以滑或弦为主; 瘀胜于痰者, 其脉则以涩为主。